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卫生健康领域的代表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这条路之所以走得通、走得对、走得稳,就是因为它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体现在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以史鉴今、以报告点亮今后奋斗的方向,卫生健康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条件、有底气、有信心用健康保障中华民族强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已取得的巨大成效,人民群众的感受最为明显。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显著高于我国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人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与之伴随,卫生健康领域现代化的场景随处可见:健康中国各专项行动全面推开,深化医改持续向纵深推进,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重点专科得到扶持发展,超过八成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所有贫困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中医药守正创新迈出新步伐,生育政策不断优化,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2020年,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叶玲请缨到一线抗疫。“记得刚到武汉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有一天凌晨,我们疲惫地从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出来,路遇海南援鄂医疗队。十几个人碰在一起,在当时寂静空旷的武汉街头,两个队伍不约而同喊出‘福建队加油!海南队加油’。那一瞬间,我觉得疲惫的身躯充满了力量,觉得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叶玲说,“抗击疫情更深刻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祖国才能把人民真正放到心里面。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在人民,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 十年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叶玲在工作岗位上感受着福建卫生健康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福建省加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三医联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推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千名医师万人次下基层,推进移动医院巡诊项目,让“行走的医生、移动的医院”破解基层百姓看病就医的“烦心事”,基层医疗服务稳步提升;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先后出台《福建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福建省中医药条例》等,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经历着新冠肺炎疫情,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氛围前所未有,凝聚成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思想基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叶玲说。 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扇窗口,以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身处现代化的前沿,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章雄感受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现代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人民健康至上、健康优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章雄表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期卫生健康发展方针,打造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感受度,在打造健康上海品牌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力争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江苏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