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病例,顾名思义,治疗有难度,过程中必然一波三折,但既然拿出来参赛,结果大都是成功的。 「虽然手术结果不错,但既然是比赛,我们还是要来挑挑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等大专家组成的评委团说得很坦白,挑起刺来也不留情。 「为什么不在X阶段就做超声?」 「这个手术是你完全主导的,还是参与了某个环节?」 「用这种头的导丝,考虑过可能给患者带来某些损伤吗?」 「病人既然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要选择X操作方法,如果Y方法操作是不是更好些?」 即使听不懂大专家们带着很多专业词汇的点评,但你能确定一件事儿:青年医师那里的成功案例,在更资深的大专家这漏洞百出! 如果病例中的患者在现场,亲耳听听大专家的点评,内心感受恐怕会十分复杂,其中一个可能就是看病还是要找大专家啊! 中国式看病,对大专家的执念 医改曾提过「小病进社区,大病进三甲」的口号,但实际上对于每个患者和家属而言,疾病根本不分大小,哪怕是一个普通感冒,如果能让最好的专家看,自然是更加放心的。 这种对大专家的执念在做手术的选择上更加明显! 冯伟在北京工作多年,时不时会有老家亲戚找他帮忙在三甲医院挂个号。前两年,有个亲戚找到他,这次求助很明确:希望挂到北京协和医院或解放军301医院的肿瘤专家号。 原来,这个亲戚被查出肾脏肿瘤,虽然属于良性,但因为体积比较大,即使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省内知名三甲医院,医院也不愿意收。 「有家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对我这个亲戚说,你们有没有301医院或协和医院的关系?去那里做手术吧,他们做的这类手术多,风险小,就我所知,河南省内基本没有医生敢给你做。」 这两家医院的号最不好挂,冯伟向亲戚推荐了其他医院,但亲戚不愿意「退而求其次」,坚决表示,要么协和,要么301,「因为郑州的医生都那么说了。」
北京协和医院。|图:quanjing.com 半年后,冯伟的这位亲戚终于在301医院做了手术,很成功,没有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但在等待的半年时间中,包括冯伟在内,「拼命通过各种关系,寻找能进301医院或协和的途径和办法」。 如此折腾,原因只有一个:大医院的大专家更多,让他们给自己看病,更放心。 看病讲科学,也看运气和关系 相比巫医等古老医学,现代医学已经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正如39深呼吸(ID:shenhuxi39)曾在2018年中国医院大会上看到的一句话:医学是不确定性的科学,可能性的艺术。 不确定性、可能性,这两个特征在外科手术上更加显著,因为手术更加考验医生的经验,甚至其中多少掺杂了运气的成分。
医生被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职业。|图:quanjing.com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上海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曾救治一名呕血、便血3年多的江西患者,在做手术中遇到了紧急情况,他在跟患者家属谈话时直言:「敢不敢博一次?开刀,可能死在手术台上,你们受打击,我毁誉。」 不得不承认,有时看病像一场不太讲科学的赌博,医生和患者要共同承担未知的风险。 但对于患者来说,找到某个领域的大专家,即使无法完全消除风险,也能大大降低这种风险。 大专家作为优质医疗资源本来就稀缺,且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很多人难以触及。 于是便催生了「黄牛」这样的职业,而像冯伟这样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也往往成为亲朋好友求助的对象。 每个大专家都曾是小医生 如何让优质资源下沉,一直是医改的重要课题,医联体、医生集团、多点执业等都是围绕这个话题的有益探索。 但始终逃不开的一个问题是人才培养。 医学院校培养出一个医学生不容易,从小医生到大专家的跨越更需要时间。每个大专家曾经都是小医生,如今在台上点评的大专家,也曾被其他专家点评,他们也是在一例例或成功或失败的实战中磨练出现在的从容。 聂绍平教授曾在2017年的「Perfect Together病例大赛」上表示,这个比赛更是一个学术平台,可以为青年医师提供彼此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权威知名专家进行面对面传授,为青年医师提供更多的点评和建议,从而提高青年医师的专业技能。 医学在不断进步,每个医生都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现在学术会议上拍PPT听课的、参加病例大赛被大专家挑刺的医生们,或许就是下一个大专家。
(责任编辑:江苏办公室) |